• 主页 > 攻略问答
  • 印度奥运奖牌荒现象探析:从阿里夫·可汗到北京冬奥会的挑战

    高山滑雪运动员阿里夫·汗是印度代表团唯一获得北京冬奥会参赛资格的运动员

    从历届奥运会看印度“奥运奖牌荒”现象及原因分析

    ▍提问位置

    奥运季快乐,唯有印度悲伤。 2016年里约奥运会结束时,印度只获得了两枚奖牌,一银一铜。与中国同为金砖五国之一。一方面,印度的综合实力在世界上不容小觑。就世界各国GDP总量而言,印度稳居前十。不过,在奥运会奖牌榜上,与中国和俄罗斯并不相同。与频频夺得两位数金牌、三位数金牌相比,拥有12亿人口的印度金牌数却很少。在竞技体育方面尤其薄弱。印度在最近一届奥运会上的最好成绩排名世界第50位。姓名。

    这个近年来到处与中国相比较的南亚国家,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在里约和历届奥运会上的表现都极不相称。

    奥运会历届足球冠军奖金_历届足球奥运会金牌_历届奥运会足球奖牌

    印度历届奥运会表现回顾

    印度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增长令世界瞩目,但印度在历届奥运会上的表现却并不那么抢眼。作为英联邦成员国,印度早在1900年就参加了在巴黎举行的第二届夏季奥运会,是第一个参加夏季奥运会的亚洲参赛国。早些年,印度男子曲棍球队在国际赛场上所向披靡。 1928年至1980年十二届奥运会(1940年、1944年因二战爆发,奥运会停办),在该单项上获得8金2铜1银,总共11次1984年,印度曲棍球队从未获得过奖牌,在其他项目的奖牌争夺中也进展甚微。印度在随后的奥运会上表现陷入混乱。

    (一)近三十年来获得的奖牌屈指可数

    看看印度这30年在奥运会上的表现,或许我们会有一些感触。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到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印度代表团连续三年没有获得任何奖牌,奖牌数为零。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取得突破,获得铜牌。 2000年,印度在悉尼的表现稳定。仍然是铜牌; 2004年,悉尼取得一些进步,获得银牌; 2008年是印度的奥运年。当年8月11日,印度射击运动员阿比纳夫·宾德拉在北京奥运会10米气步枪比赛中获得印度参加奥运会108年历史上的首枚单项个人金牌。获得两枚铜牌; 2012年,印度整体进步,获得2枚银牌、4枚铜牌,为历届奖牌数最多的一年; 2016年里约,印度距离金牌越来越远,仅获得1银1铜两枚奖牌。

    (二)参赛竞赛项目有限

    印度从来就不是体育强国,其体育文化也是外来文化。印度保守的宗教文化抑制了其体育项目多元化的健康发展。在印度,体育发展非常缓慢,能够发展和普及的体育项目更是有限。对此,不少印度民众对奥运项目有着深切的抱怨:除了曲棍球之外,印度人的强项运动并没有被纳入奥运项目,尤其是板球。在强手云集的奥运赛场上,印度的传统优势主要来自曲棍球、射击和摔跤。

    历届奥运会足球奖牌_奥运会历届足球冠军奖金_历届足球奥运会金牌

    纵观印度整个奥运历史,印度国家队总共获得了24枚奖牌。分别获得7个项目:羽毛球(1枚奖牌)、拳击(2枚奖牌)、曲棍球(11枚奖牌)、射击(4枚奖牌)、网球(1枚奖牌)、举重(1枚奖牌)、摔跤(4枚奖牌);印度尚未获得奖牌的 21 个项目 体育:手球、田径、排球、垒球、篮球、足球、皮划艇、自行车、射箭、击剑、体操、柔道、乒乓球、水上运动、现代五项、棒球、马术、跆拳道、铁人三项、帆船和划艇。

    印度“奖牌荒”及竞技体育落后原因分析

    (一)前工业社会缺乏体育发展的基础

    从表面上看,印度人口众多且增长迅速,这为选拔运动员提供了庞大的人口基础。然而,印度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0%,他们大部分仍生活在缺水缺电、交通拥堵的农村地区。人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文盲现象严重。近年来,虽然印度全国识字率呈上升趋势,但文盲绝对人数持续增加。试想一下,一个把扫盲教育放在首位的国家,如何让体育事业高效、健康地发展。

    因此,印度人口基数的绝对优势并不能体现在优秀运动员的选拔上。在正处于前工业化时期的印度,政府仍然重点支持农业发展,解决国家贫困、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既不能依靠社会力量自发形成“市场体育”,也不能调动行政资源开展“计划体育”。我们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少数优秀运动员身上,利用国家有限的体育资源,重点发展自己的传统优势或人才体育项目。据联合国2013年人类发展报告显示,42.5%的印度儿童体重不足,营养不良成为突出问题。据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2012年全球饥饿指数报告》统计,印度粮食问题严重程度位居世界第15位。印度缺乏现代农业,粮食供应无法保障。许多市民仍为温饱发愁。国家大力发展体育更是无从谈起。与中国相比,印度是典型的西方资本主义联邦共和国。政府治理能力低下,对体育的投入非常有限。 “市场体育”无从谈起,“计划体育”难以实施,行政资源也无从调动。发展中国式的“全民体系”或建立类似前东欧、前苏联的全国竞技体育推广模式。印度社会体育资金短缺、国家基础设施落后、硬件上处于前工业化时代的特点,导致印度体育处于低水平徘徊、缺乏体育发展基础的现实困境。

    (二)缺乏成为体育强国的“政治意愿”

    法国利摩日大学体育经济研究中心的布尔格教授曾指出,任何运动员想要赢得奥运会奖牌,都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之一:要么来自人口众多的国家;要么来自人口众多的国家;要么来自人口众多的国家;要么来自人口众多的国家。或来自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较高的国家;或者来自政府有成为体育强国的强烈政治意愿的国家。在印度,成为“体育强国”从来都不是政府的“既定国策”。印度首都新德里最大的体育场是为纪念其开国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而建,并以他的名字命名。尼赫鲁任内,科技和教育被列为当时印度发展的重中之重。印度历届政府最高领导人都亲自参与或领导了尖端科技的发展。秉持这一理念,印度政府于1958年、1968年颁布了《科学政策决议》,并于2016年颁布了《国家教育政策》,全面规划国家科技教育发展战略,“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教育带印度进入了21世纪。”然而,体育发展在尼赫鲁和曼莫汉·辛格政府的印度愿景中几乎没有发挥任何作用,这一时期几乎没有形成与体育相关的投资和资助机制。受尼赫鲁思想影响,印度历届政府从未将体育强国列入工作议程。直到2002年12月,印度国家计委才颁布了《印度2020愿景》(或称《印度愿景2020》),其中就包含了涉及体育发展的战略规划。该文件涵盖印度经济、教育、体育和基础设施等领域。其他方面的发展目标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

    另一方面,与在军事、科技领域的慷慨相比,印度政府在体育发展方面的投入则显得吝啬、囊中羞涩。 2004年,印度国大党政府上任后公布的第一份预算中,用于体育的拨款仅为3800万卢比,仅占教育拨款的3%。时任体育部长苏尼尔对此表示不满,指责印度财政部长奇丹巴拉姆在体育经费方面吝啬,学术界对体育领域存在偏见。印度2007~2008年财政预算中,用于体育的拨款为49亿卢比(按当时汇率折合人民币10亿元),用于教育的拨款达到2867亿卢比;考虑到2010年英联邦运动会将在新德里举行第17届英国运动会(印度代表团获得38枚金牌、27枚银牌、36枚铜牌,位居奖牌榜第二位)。印度2008~2009年预算中的体育拨款增至110亿卢比。然而,教育预算却高达3440亿卢比。从近年来政府各类资金支出情况来看,印度将大量公共资金用于公共教育经费。在此期间,公共教育经费占财政预算总额的比重一直保持在4%以上,而体育经费的比重通常不高。超过0.1%,这也与印度按照1986年《新教育政策》制定的指导思想,全面推行“重脑力轻体力”的教育改革运动策略有关。

    一个国家的竞技体育想要快速高效发展,一方面必须依靠社会环境的改善和国民健康意识的提高来带动公民自身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另一方面,也必须依靠国家政策法规的全力支持。在印度,发展体育强国似乎从来没有被列入政府的议事日程,这也成为制约印度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印度奥委会不会参与“申奥”。在回答外国记者提问时,也承认国家并不一直支持体育运动。反观日本,1988年汉城奥运会失利后,日本政府大幅加大了对体育界的介入。 1989年,日本文部科学省颁布了《21世纪体育振兴战略》,提出了21世纪体育振兴战略。在终身体育两个方面大力发展体育的政策之后,出台了一系列详细的短、中、长期运动员强化计划。政府还投资建设了日本国家体育科学技术中心(JISS),为日本运动员在奥运会上夺牌提供科研、训练等综合服务。时隔十几年,日本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取得了成效。日本代表团在那届奥运会上共获得16枚金牌、9枚银牌、12枚铜牌,奖牌总数37枚,位居世界第一。到金牌榜第五位,短短几年实现了竞技体育的崛起。

    (三)印度宗教文化的保守性抑制了体育的发展

    一、根植于印度教育的“禁欲”理念

    纵观印度教育近3500年的历史,印度教育起源于《梨俱吠陀》。宗教奠定了印度教育的基础,对教育的要求仅限于静态社会的基本需要。印度教育伴随着宗教。印度属于印度教文化圈。 80%以上的印度人信仰印度教。然而,印度教中的“禁欲(Brahmacharin)”观念和宿命论规定,人们应该平静地生活,不要试图改变自己注定的生活和命运。命运必须用武力来对抗。即使印度在20世纪50年代摆脱英国殖民统治获得独立,也是通过和平手段。这与竞技体育提倡个人奋斗、勇于拼搏的意志品质有很大不同。

    历届奥运会足球奖牌_历届足球奥运会金牌_奥运会历届足球冠军奖金

    另一方面,印度传统文化是以印度教文化为主体、以印度宗教文化为核心价值取向标准的多元文化综合体系。印度文化的宗教本质强调追求精神世界和内心的平静,而不是外在的物质追求。印度近代教育的发展道路是渐进的。传统教育中的“禁欲”观念在很大程度上被保留,这也使得他们很难适应外来体育文化的特点。宗教观念渗透到印度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到人们的行动和心灵中。传统、保守的特征尤为明显。过于保守的特质以及追求内心世界的平和,让印度人在面对与自己文化完全不同的体育文化时表现出不适的症状。

    2、种姓制度阻碍印度体育发展

    种姓制度形成于3000多年前,是印度社会的独特特征。也可以说是一个等级制度。它主要存在于印度教中,对伊斯兰教和锡克教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这个体系中,每个种姓群体都占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最高种姓是婆罗门(Brahmans),最低种姓是从事清洁工的贱民。 1947年,印度废除种姓制度,宪法明确规定废除种姓歧视和不接触制度。然而,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在印度社会仍然盛行。受种姓歧视影响,在印度民众心目中,体力活动是极其卑微和卑鄙的。任何有地位的人(无论是通过种姓还是通过积累金钱)都不应该自己做,而应该把体育活动留给下层阶级的穷人。跑、跳、游泳等体育活动虽然在上流社会眼中并不被视为“低贱”,但仅被婆罗门视为娱乐的“嬉戏游戏”。

    在印度,种姓规范和体育运动密切相关:

    (一)天天吃肉、在运动场上大汗淋漓的婆罗门,绝对不是一个合格的婆罗门;

    (2)印度中上层阶级受种姓规范束缚,无心从事体育运动;

    (3)许多新兴中产阶级即使不是婆罗门出身,也远离体育运动;

    (4)种姓制度阻碍不同姓氏的人一起参加体育运动。

    现实情况是,婆罗门出身的运动员很少会主动与贱民出身的运动员接触,而“上层种姓”运动员往往拒绝与“下层种姓”运动员一起训练和比赛。然而,正是这样一个远离体育、不符合现代体育要求的阶层,才构成了当今印度上层阶级的主体。婆罗门作为最高种姓所遵循的体育理念影响了整个印度社会的体育氛围。 “低种姓”运动员甚至不敢在体育运动上追求更高水平的突破。可以说,种姓制度是印度体育兴起的根本障碍。印度历史上的许多领导人都曾公开批评过这一制度。另一方面,他们肯定了种姓制度对于稳定社会稳定的积极作用。印度开国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曾指出:“只要印度人维持种姓制度,印度就永远是印度。”但从脱离这个体系的那一天起,印度就不再存在了。因此,与其说印度人不重视体育、不发展体育,不如说印度最恶劣的种姓等级制度始终没有根除。

    ▍结论

    与中国相比,印度历届奥运会成绩平平。近年来,印度政府正努力“让印度体育走向世界”,加大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幅提高体育比赛奖励金额,刺激竞技体育发展,其中奥运冠军奖金达到1000万卢比。印度不是一个没有体育的国家。它缺少的是体育文化。民众参与度极其有限,是印度体育落后的根本原因。可见,印度要想从根本上发展竞技体育,除了在政策方面继续加强软硬件投入、加大激励等措施外,最重要的是从根本上改变印度民众轻视体力的观念。力量。传统体育活动理念,去除印度宗教对竞技体育发展的束缚,设计围绕未来奥运会的全面发展战略,同时改革现行体育体制,转变竞技体育发展模式。正如大象迈出的步伐,印度发展竞技体育任重而道远。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期待印度竞技体育事业取得新的发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kytsjk.com/html/tiyuwenda/19602.html

    加载中~

    相关推荐

    加载中~